首页 > 济南频道 > 区县 > 正文

济南市槐荫区:厚植人才沃土 释放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澎湃发展动能

2024-01-22 15:47:3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22日讯(记者 王娟 通讯员  贾少华 刘雨晴)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医学中心)作为山东省和济南市落实落地“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健康产业项目,一直以来锚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创新高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槐荫区、医学中心、项目主体三维联动,充分释放政策势能,创新搭建人才引育体系,创造系统完善科技环境,建立全员聘用、全新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机制,面向全球公开招引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扎根槐荫、创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医学中心现有55个高端人才团队、科技团队(含院士35人、5位外籍院士),有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60余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300余人,优秀青年博士超800人,特聘专咨委专家69人,有超过1.5万名工作人员和专家教授在这里工作生活。

  人才聚、事业兴。截至目前,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累计55个(不含市政道路),面积837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省质子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园等23个重大项目陆续建成运营,五大科技产业集群聚势成峰,以于金明、李兰娟、郑树森、黄璐琦、陆林、陈子江、毕宏生以及韩国知名整形专家朴良洙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在这片有温度的人才高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奋力续写着建设一流医学中心的恢宏篇章。

  聚焦平台建设

  提供人才发展空间

  “我回来的原因是希望能为家乡的医学高等教育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微薄的一己之力”,青年科学家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于长斌院士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据了解,于长斌是位“80后”院士,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曾获2019年澳洲科学院“约翰·布克”奖章等学术荣誉。为了引进这位杰青人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给出一事一议人才政策,为其量身打造实验室与团队,充分放权赋能,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实行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于长斌科研团队聚焦发力“新医科”和“人工智能+”医学学科建设,用技术创新推动医疗产业革命。目前已开展生物医学大数据、医用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类脑智能三大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10余项。

  学院2020年10月成立,已获批建设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5个。多平台建设推动于长斌科研团队不断壮大,目前精准引进博士(后)30余人,过半来济后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和项目。

  “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对于招引高端人才至关重要。”医学中心管委会综合保障部负责人张旭东表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得到山东省、济南市的重点支持,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医疗大数据平台等硬件设施建,为吸引人才创造优越科研环境。

  与此同时,槐荫区积极推进济南市海归创业联合体研究院落地槐荫,高标准打造兼具高端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就业创业为一体的槐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借势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品牌优势,引进医疗康养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

  更有利的政策、更优越的环境、更周到的服务,让医学中心成为人才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金硅谷。

  “期盼未来肿瘤放射治疗能被更多人认可,自己的努力能转化为癌症病人的希望。”第62届美国放射治疗年会(ASTRO)大会唯一“国际论文奖”获得者陈大卫是一位“90后”,他的青春梦想在槐荫区这片热土上正逐步成为现实。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涌向医学中心,槐荫区设立1亿元产业扶持资金、2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和1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及人才专家团队发展,支持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产业平台建设,让高素质人才有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紧盯创新创业

  铺平人才发展道路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今,医学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3个高端产业园、2所大学以及30余所学院、医院和科研机构等大批科研人才集聚,高能级科创平台成为人才汇聚的“大熔炉”、科技创新的“强引擎”;通过“海右”系列人才工程,引进培育2个市级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分局的服务专业又贴心,及时帮我们规避了风险、解决了难题。”槐荫生态环境分局的上门服务,让树兰(济南)医院领导颇为感慨。

  医学中心项目启动施工以来,槐荫区相关部门、医学中心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工作,通过政策解读、业务跟进、现场办公等,用真情帮助企业解难题,用实招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用实际行动护航槐荫区、医学中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了就是一家人,大到牵手合作,小到材料申报,我们主动送政策、送资源、送服务,主动依托‘血缘’‘地缘’‘业缘’,竭尽所能当好人才团队发展的铺路石。”张旭东说。

  常态化调研走访,倾听和回应诉求,槐荫区、医学中心推出“帮办代办”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许可证,协助申报院士工作站、实验室,协助杰青、优青人才申报“海右翘楚”顶尖人才集聚工程、“海右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科技部人才计划,件件实事暖人心。

  与此同时,槐荫区、医学中心主动搭平台、给舞台,积极推动人才交流、政企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槐荫区政府、医学中心管委会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共建大学科技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组建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高端科研成果落地孵化。

  创建高层次和青年人才发展促进会、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暨“齐鲁之门·槐荫英才”论坛、申请加入“博聚泉城”济南博士(后)国际创新创业联盟等,为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科研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平台。

  建立医学中心人才库,梳理人才现状、人才需求、人才公寓三张清单,适时发布各类人才需求信息;推动树兰(济南)医院与济南职业学院联合育才,直招人才50余人;举办投资融资路演、产融基金对接会,全力向上争资、向内引资、向金融市场融资,带动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医学中心产业发展。2023年,成立首支规模5亿元的产业基金,赋能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健全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在精准引才聚才、发挥平台作用、优化人才生态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开创‘才聚槐荫’的崭新局面。”槐荫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锚定安居乐业

  保障人才品质生活 

  “医学中心为公司提供了办公场地和公共展厅,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解决了住房问题,精准扶持让我们安心于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北京凡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有幸获得省市各级部门的多项荣誉和全面支持,在落实子女就学、就医保障、出行便利等生活各方面,从‘山东惠才卡’和‘泉城人才金卡’,确实感受到家乡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照。”于长斌院士说。

  槐荫区持续深化“科创十条”和“智汇槐荫”人才新政22条,建立“五个一”联络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落实落细惠才政策,解决人才的所想所盼、后顾之忧。

  走进质兰大厦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冒着严寒紧张作业,呈现一派火热建设场景。这栋38层公寓式酒店为青年人才入驻提供便利,周边配套有国际医学交流中心、近4000套人才公寓、悦动绿谷公园以及多所幼儿园、中小学等基础设施。

  打造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绿色就医、人才贷等全周期服务体系,不仅要留住人,更要留住人才的心,真正让广大青年人才在槐荫发展有保障、生活不用愁、内心有归属;举办“海右人才”政策宣讲会,举行“人才安居·筑梦JMC”活动,精准讲解济南市“双30条”关于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在精准产业园提供136套公寓,在海格兰大厦提供150间人才公寓和90万元财政补贴……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到住房保障、小到医疗保健,上到父母就医、下到子女入学,在市级政策和泉城金卡服务范围的基础上,槐荫区、医学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兜底和延伸服务。

  去年以来,槐荫区发放“智汇槐荫”人才安居低息住房贷款5700余万元,为5名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安置问题,协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13人申报省海外科技人才认定资助、32人申报济南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或租房补贴、63人办理山东惠才卡,协助园区企业申领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50余万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槐荫区、医学中心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力量,致力于抢占医学科技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医疗健康创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