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财经 > 正文

天桥区探索推行“信用园区” 助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监管提效能

2023-12-25 15:44:5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5日讯(记者 王娟)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监管机制,根据《济南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济南市天桥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配套措施》等要求,天桥区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共同探索在辖区中南高科·中德(济南)产业园区开展“信用园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信用园区”创建,发挥信用监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市场监管多元共治格局,提高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南高科·中德(济南)产业园是中南控股旗下产业新城集团落子山东的第一个项目,主要以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仪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辅之以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产业等。园区现有入驻经营企业及使用场地企业165户,按出资人身份口径包括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行业门类以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主。

  在信用经济时代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天桥区以该园区为试点,探索开启“信用园区”建设,对于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园区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向明确、目标突出

  为充分发挥信用在优化产业集聚、升级园区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信用园区”建设主体作用,丰富园区管理方信用管理手段,提升园区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意识,拓宽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渠道,天桥区将中南高科·中德(济南)产业园区建设成部门监管、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信用园区,实现园区政策、金融、公共资源交易和信用等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从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天桥区营商环境。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信用园区”建设不仅是信用环境塑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信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与园区充分沟通交流基础上,天桥区发展改革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行政审批局围绕园区及各部门在“信用园区”建设过程中干什么、怎么干、政策的量身打造等方面多次会商,力求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园区治理体系上,以信用助力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上,以信用打造企业外部环境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国庆节后,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天桥区关于开展信用园区建设试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开展总体要求以及建设初期的具体任务,建立了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支持政策直达”,制定了包括实行“告知承诺”准入、优化监管检查频次、实施联合激励等六大类支持政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送达’转变,不断增强园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细化措施、持续完善 

  建设初期,突出诚信引导、强化合规建设。一是畅通对接渠道。在推进信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主动靠前服务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为企业提供近距离的专业指导服务。专门搭建了由园区、管委会、三部门分管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辖区监管所人员在内的“天桥区信用园区联络群”,及时传递相关政策;二是理清基数。根据园区提供的入驻企业名单,区市场监管局按照登记机关、住所、行业门类、异常名录信用状况等十余项内容,逐户系统检索,形成园区市场主体基础信息电子数据库推送园区,为后续园区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服务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对梳理出来的信用异常信息,广泛宣传局线上线下《信用修复指南》,积极引导企业主动线上修复、指导完善修复材料提交修复申请,帮助企业纠正失信行为,真正为企业解忧。

  “信用园区”建设及推广,需久久为功。天桥区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等相关部门,围绕主题,指导园区不断完善、丰富运营管理制度,塑造信用园区新品牌和新形象,构建具有园区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一是“信用+政策”,实现政策推送精准化。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制,丰富市场主体获取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方式,完善交易主体意见建议征集机制,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的服务体验。定期追踪对政策的反馈意见,及时评估实施效果,确保政策的落地落实落细。

  二是“信用+监管”,实现监管模式动态化。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依据企业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推动信用评价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作为评分依据,为信用良好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建立包容审慎处罚机制,实行违法失信行为提醒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措施,营造包容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信用+宣传”,创新服务方式。将营商环境宣传推介纳入全市宣传工作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解读工作,最大限度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和应用度。探索适合市场主体的宣传模式,强化与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拓展与新媒体的多元合作,加强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深度融合。及时总结并广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成效,让改革成果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