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区县 > 正文

太平街道累计修建“四好”农村公路150余公里,街巷硬化280余公里

2024-09-24 17:41:5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4日讯(记者 李晓晨)9月24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举行“深入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太平街道围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累计修建“四好”农村公路150余公里,街巷硬化280余公里。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骆阳清介绍,太平街道位于起步区北部,全域126平方公里,辖91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耕地面积近12万亩,是中国地区促进会命名的“中国优质西瓜第一镇”,现有瓜菜大棚2万余个,种植面积近4万亩,是省内黄河以北最大的早春西瓜种植基地,所产“太平宝”瓜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作为起步区“北乡”高质量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近年来,太平街道紧扣绿色产业发展基地组团定位,持续聚焦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项目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符合发展实际、体现起步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守住乡村振兴基本盘。一是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依托“太平宝”西瓜规范化种植和育苗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特色龙头产业,擦亮“伴春甜”品牌,并通过举办泉城“太平宝”西瓜文化旅游季、社区设点直销、网络直播售卖等方式广开销路,为起步区乡村振兴增添“太平宝”瓜香。在此基础上,以郝家寨村艾草、白家堰村金银等特色产业为纽带,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精三产融合。二是创建农业特色地标。以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省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利民百万蛋鸡智慧产业园等农业项目为依托,打造沿104国道城乡融合发展轴、沿济太路高质量发展带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泉韵乡居”示范片区,创建点、线、面一体的太平农业特色地标。三是激发村庄发展活力。全面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托管14000亩,并打造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区域规模化大田种植。集聚“钱、地、人”等要素保障,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承载、产业带动、群众入股,探索村企合作、村村合作的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太平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提升优质服务能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一是太平水库勾勒绿色发展新版图。太平水库工程是山东省和济南市现代水网重大水源工程,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库规划位于街道驻地东北,占地面积约18000亩,设计总库容1.2亿立方米,供水规模每天80万立方米,属大(2)型水库。街道坚持以高速高效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为主线,项目先行用地将于近期开工。同步为库区群众建设移民安置房屋,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二是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描绘农业新前景。万亩示范区由济南城发集团农科公司建设运营,通过增产、增地、增值的“三增”和节约用种、用水、用药、用工的“四节约”,实现“四减损”和“五受益”的目标。目前示范区已成为粮食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基地,以及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展示场景。通过深耕现代种植+科学防控,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太平实践,为北方种业之都建设奠定基础。三是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塑造高端科技范。作为起步区绿色制造主要承载区,产业园致力于打造智慧、绿色、低碳的现代园区和领先的绿色建造全产业链集聚平台。通过不断完善周边道路以及公服配套建设,全力保障园区内方垠集团、绿动氢能、比亚迪零部件、零碳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为园区和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聚焦百姓关键小事,点燃民生服务新温度。一是办好实事惠民生。围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累计修建“四好”农村公路150余公里,街巷硬化 280余公里,实施清洁取暖改造13954户,规范提升51处村级卫生室,32处村级幸福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幸福感越来越强;顺利完成济太路改扩建提升,目前已成为高标准市政道路和横穿太平的景观大道,为群众出行提供极大便利。二是筑牢防线护平安。严守耕地保护、安全生产等底线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加强用气、用电等方面安全监管和风险排查,全面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文明实践添动能。成立“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队”和“巾帼向阳志愿服务队”,结合“我们的节日”重要时间节点,每年累计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慰问一线工人等文明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全面展现太平新风,弘扬时代正气。

  织密基层服务网络,激活乡村治理大活力。一是凝聚组织“红力量”。实施“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振翅工程,聚力建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先锋“三支队伍”;以“广场夜话”“星光夜校”等活动为依托,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积蓄发展“联动力”。推进沿河6村成立产业集聚型骇河甜源联合党委,探索“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跨村联建模式。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村庄治理中的组织堡垒作用,通过“村村抱团”强化辐射带动,“村企抱团”结对联动,“村民抱团”深化利益联结,构建以联合党委为核心的“红色”发展矩阵。今年将迎接街道第一批社区回迁群众,目前正在筹备回迁事宜,尽最大努力让回迁群众享受到理想社区的理想服务。三是释放治理“大能量”。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制定实施村规民约为载体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良序,推动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网格员、公益岗在矛盾隐患排查、为民代办等工作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热心受理、细心处理、诚心办理,做好群众满意的“加法”与矛盾纠纷的“减法”。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