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区县 > 正文

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济南起步区高标准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

2024-08-15 15:50: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5日讯(记者 李晓晨)8月1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围绕起步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田园城市”规划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建设管理部副部长于宗晓介绍,当前,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起步区因地、因时制宜,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一幅大美的新城画卷已徐徐展开。

  科学谋划布局,着力构建绿色宜居的生态空间

  系统梳理城市生态格局。起步区规划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城市建设总体遵循“南城中镇北乡”的城市空间布局,自黄河向北眺望,由都市园林逐步融入绿野田园,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其中,以广袤的农田林地为基底,以阡陌纵横的现代水网连通郊野绿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形成组团式的生态斑块;依托黄河生态风貌带、徒骇河生态风貌带,及纵向大寺河、青宁沟、邢家渡引黄干渠等绿色生态廊道,串联各生态斑块,形成大河景观、绿色都市向田园沃野梯度延展的城市生态格局。

  统筹谋划城市发展脉络。以城乡融合为引领,统筹城市路网建设,以跨河通道、城市主干路、配套道路、四好农村路为重点,打造城区之间、组团之间、城乡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统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城中村、安置房安居工程及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为核心,打造智慧宜居的配套格局。以生态建设为本底,统筹水系建设,以全区现代水网建设为核心,整体谋划了“六横八纵,四库七芯”的现代水网布局,为全区一盘棋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统筹开展了绿地系统、生态基础设施、行道树规划、主要树种选择等专题研究,对乔灌木、花卉、地被等开展适地性、场景化、季相变化研究,为新区优化绿化树种选择、提升园林文化品位、丰富新区植物季相等多元生态系统建立提供基础支撑。

  锚准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新貌

  着力打造宜居生活新场景。将黄河大堤打造成集防洪固堤、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廊道,打造了的油菜花、油葵等“网红打卡地”,形成了兼具观赏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高标准农业景观。以崔寨再生水厂等项目为依托,综合考虑片区内的服务人群,深化生态场景应用,打造趣味休闲、科普教育、乐活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在降低“邻避效应”的同时,全面助力片区形成高品质生活圈。

  着力打造城市生活新品质。聚焦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加快推进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规划建设,科学统筹山水、绿地、园路、广场以及能源、建筑等因素,打造集活力、时尚、人文、生态、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聚焦水域、林地、城市绿地等空间为载体开展全域增绿行动,实施国省道、高速公路、高铁沿线防护林带建设,累计开工生态保护类项目60余个,全区绿地面积达258万平方米,全区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聚焦改善村容村貌,打造8个绿化示范村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锚定生态保护,着力塑造安全韧性的生态本底

  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工程。以增强黄河沿线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目标,在堤顶路两侧防护林带基础上,尽量保留现有淤背区及堤外整体自然景观风貌,打造连续的带状景观廊道。起步区成立以来,完成黄河大桥至凤凰路黄河大桥段约11公里淤背区防护林建设,新增林地面积62万平方米,新增绿道9公里,提高了绿地防风固沙能力。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大黄河滩区、鹊山、龙湖湿地、沉砂池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力度,近年来,到起步区越冬的大天鹅最多达到了190多只。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行动,开展齐济河、牧马河、大寺河重要河道流域综合整治,起步区区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系统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采伐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严厉打击乱砍乱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加大春尺蠖、美国白蛾等食叶害虫监测密度和频次,确保有虫不成灾。加强水生态保护力度,部门与区街紧密衔接、协同作战,全面提升河道水域巡查管理力度,确保“河长制”管理成效。加强水资源监管力度,实施节水“八大行动”,建设“一河、两线、三库、四厂,多源互济,连通互补”的水资源保障新格局,高效利用引江水、充分利用引黄水、应用尽用再生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助力起步区加速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建设管理部将继续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把准起步区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这一工作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城市建设,为助力起步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于宗晓表示。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