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N”背后的女当家:清平社区专职副书记李晶用议事密码解锁社区幸福方程式

鲁网5月20日讯 暮色中的清平社区,霓虹灯与窗内暖光交织成流动的星河。在这个由7个村拆迁合并而成的新型社区里,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对话,正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的模样。社区专职副书记李晶常说:"每扇窗户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编织成共同的愿景。"面对外来购房居民、租户群体如潮水般涌入带来的复杂局面,李晶提出以"1+7+N"妇女议事工作组织架构为纽带,将多元诉求熔铸成推动社区发展的温暖力量。
因势利导,探索治理新路径
拆迁合并初期的清平社区,像一幅尚未调和的油画。七个村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有的保留着农历6月24庙会祈福的传统,有的延续着手工制被的技艺,妇女群体的生活习惯与需求也随之千差万别。更棘手的是,新居民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与老村传统时常产生碰撞。记得刚成立社区时,李晶在走访中发现,65岁的时奶奶守着祖传的手工制被缝衣技艺黯然神伤:"这些老手艺,怕是要跟着我埋进土里了。"而年轻妈妈周女士则在业主群里抱怨:"社区连个亲子活动场地都没有,孩子放假只能闷在家里。"
这些细碎的声音触动了李晶。她带着社区妇联团队连续两个月"泡"在社区,白天在广场、菜市场随机访谈,晚上挨家挨户敲门倾听。收集的400多份问卷里,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不同群体的期待。正是这些滚烫的民意,催生出"1+7+N"妇女议事工作组织架构。李晶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我们要搭建一座桥,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科学架构,构建治理新格局
走进清平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的"1+7+N"组织架构图旁,贴着李晶手绘的"民情地图",不同颜色的标记代表着各个网格的特色需求。以社区妇联为核心的"1",犹如社区的"智慧大脑",李晶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两本笔记本:一本记录着上级政策,一本写满居民建议。她常说:"政策落地要接得住地气,服务群众要摸得准脉搏。"

七个拆迁村妇联及网格触角,成为扎根基层的"神经末梢"。李晶特别记得,在推广人居环境整治时,原村妇联主席时延芹带着网格员作动员,有位独居老人嫌麻烦不愿配合,时延芹连续三天上门,不仅帮老人收拾了屋子,还顺手带走了垃圾。老人感动地说:"闺女比亲孙女还贴心!"如今,这位老人成了社区的人居环境宣传员。
"N"个特色团体则像璀璨星辰,点亮不同群体的生活。在李晶的推动下,社区将闲置活动室改造成"巧手匠心工作室"。当时奶奶的祖传制被手艺再次展现在众人面前时,她惊喜地发现,身边围满了想学手艺的年轻人。而"邻里互助会"的活动室里,李晶经常抽空参与包饺子活动,听着新老居民用不同方言聊着家常,她笑着说:“这就是最动听的社区协奏曲。”

创新实践,彰显治理新成效
每月15日的妇女议事会,是清平社区最温暖的聚会。环形会议桌旁,李晶总是坐在最普通的位置,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大家的发言。有次讨论社区绿化方案时,新居民陈女士提出:"能不能多设些驱蚊设施?"话音未落,老居民刘婶就接话:"我们村有种艾草特别管用,种在花坛里既能驱蚊又好看!"两种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形成"绿植+驱蚊"的综合方案。

特色团体的蓬勃发展,让社区处处洋溢着生机。"邻里互助会"组织的"爱心妈妈"活动中,李晶带头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有个内向的小女孩在作文里写道:"李阿姨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这些温暖的故事,汇聚成社区治理的强大动能。自"1+7+N"模式推行以来,社区妇女就业人数显著增长,家庭矛盾纠纷不断下降。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同群体间的隔阂正在消融。去年中秋,社区举办的"百家宴"上,老居民端出自家腌制的腊肉,新居民带来家乡特色点心,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举杯祝福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家园。
从阡陌纵横的村庄到高楼林立的社区,清平社区的"1+7+N"模式不仅是组织架构的创新,更是一曲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乐章。在这里,每个声音都被倾听,每份力量都被凝聚。正如李晶所说:"社区治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每件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当妇女议事的"好声音"化作社区发展的"新动能",清平社区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