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区县 > 正文

当代科技青年图鉴:找“窗户”的人,把工作成果浓缩在350微米碳化硅单晶衬底上

2022-07-22 15:01:3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22日讯(记者 王娟 通讯员 张迎雪)位于槐荫区的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11月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碳化硅衬底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行业领军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天岳先进高超博士和他的团队,长期聚焦于碳化硅晶体材料生长,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走出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自主创新之路。

  “很多科研工作难的不是捅破窗户纸,而是难在找到窗户在哪里”,高博士这样形容这八年里最困难的科研难题,而最终的成果,凝聚为一片薄薄的碳化硅单晶衬底。作为身处材料产业的科研工作者,面对一次次难题攻关,凭借“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的工作态度,一步一步找到碳化硅产业自主创新的金科玉律。

  从0到1

  “最难突破的技术是从0到1的过程,比如高纯半绝缘4H-SiC这款产品,国外突然严格禁运了,没有这种前端材料,后面射频器件、5G基站功率放大器就做不出来。我们在没有经验、没有外部技术支持的条件下,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杂质,把晶体做纯。但原材物料、控制工艺、生长环境都会带入杂质,比如空气中都是氮,原材物料纯度也不够,当时紧迫的环境下,本来该上下游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我们都必须紧急攻关在自己这一环解决。长一轮晶体需要7天,需要随时关注生长情况,整整半年我没回一次家,没睡一个整觉。”现在回忆起实现第一次技术突破的点点滴滴,高博士仍显动容。功夫不负有心人,攻坚了半年时间,天岳技术团队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目前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不仅实现了国家核心产业战略物资的自主可控,且连续三年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这样争分夺秒去工作?高博士说:“现在国际上都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不做就会落后,落后就被市场抛弃,要一直被人家赶着跑。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躺平,要去积极应对‘卡脖子’问题,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碳化硅材料本身属性就是这样的,如何让材料趋近完美?从0到1很难,而更难的是从99到100,接下来,我们还有无穷无尽的工作去做。希望在未来,我们在碳化硅半导体产业不再跟随别人,而是引领,让国际折服于我们的创新和努力”。

  大家一起试错就是经验,材料本就是试错的科学

  高博士刚到天岳先进工作时,是自己和两个本科生的小团队作业,8年来,团队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却未曾有人离开,已经发展壮大至80多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研究生,毕业后都愿意留在这里工作,研发团队黏性很大。因为在这里,大家有工作、有发展、有希望、有追求、有提升通道,当然愿意留下来。

  产业化的工作并不能只靠一个人完成,而是需要一群人共同推进,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为留住高新技术人才,天岳拿出了方法和诚意,不但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还做到了股权激励在关键技术人员范围内全覆盖。鼓励发挥个人才能,为大家提供试错的机会;自由的科研环境,让人才有探索更多可能的空间;核心团队扁平化的管理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树立团队意识,增强个人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技术能力团队梯度化,则能是保证团队形散神不散的法宝,让人才引带人才,实现团队自我建设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天岳还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碳化硅材料重点实验室,也通过与干勇、江风益、郝跃等院士们的合作交流,在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时代的注脚

  对碳化硅材料科研者来说,能经历这样的时代是很幸运的,从无人问津到迈入高速赛道,随着碳化硅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涌现出顶级人才和大量市场需求。

  “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发展的要素都赶上了。我们选对了赛道,当地政府和公司创始人也一直支持加强企业平台建设,研发团队也紧紧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发挥个人价值。从国家政府到企业员工,大家力都往一处使,成功是必然的”。高博士认为自己和团队只不过是在产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出了一把子力气。

  无疑,这群“出了一把子力气的人”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最小切面。

  他们有的学成归来,回乡立业;有的赴济求学,安身此处;无论来自何处,他们都心向一方,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国内碳化硅产业链的全面崛起的时代,全身心投入科研项目,积极参与产业建设。

  无疑,这群“出了一把子力气的人”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最好的一面。

  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他们既能在“荒凉时代”俯首甘为孺子牛,开疆拓土;也在“繁盛时代”风雨不动安如山,引吭高歌。这群青年的故事仍在继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们可以是配角,可以是少数人,也可以是籍籍无名的任何人,但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历史写下了自己的注脚。他们心中的“窗”,既是科研难题,也是时代使命,找到“窗户”见自己,推开“窗户”见众生。

  这群人的每一次坚守、每一次突破,都在职业生涯和历史时代里留下印记,与所有人一起感受同气连枝,时代共振。

责任编辑:王 娟